为探寻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何在乡村土壤中茁壮成长,剖析其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的独特贡献与价值,合肥工业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暑期社会实践团队,于7月8日启程前往山东省潍坊市寒亭区杨家埠村,围绕“杨家埠木版年画”开展实践调研。
图1 团队成员抵达杨家埠
走进年画圣地,感受非遗魅力
潍坊杨家埠年画与天津杨柳青年画、苏州桃花坞年画并称为“中国民间三大木版年画”。它不仅是中国民间艺术的瑰宝,更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中的无价之宝,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团队调研首站选在了杨家埠年画博物馆,走进博物馆,映入眼帘的陈列作品既有神话传说、民间故事、小说戏文,又有避邪纳福、祥禽瑞兽、风景花卉,还有时事幽默、风俗民情、百戏娱乐等传统木板年画,可谓洋洋大观,应有尽有。
队员们还惊喜地发现许多结合时代背景的优秀创新作品也被珍藏于博物馆内,特别是为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20多名国内优秀木版年画艺人以及多名党史专家,历时8年,创作的《画说党史百年辉煌》的部分优秀作品,队员们更是惊叹于精巧的手艺,共鸣于深厚的情怀。漫步在年画博物馆里,团队成员无不被这份独特的艺术魅力所折服,对传统文化也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敬畏。
图2 团队成员参观杨家埠木版年画博物馆
深入工坊探寻,见证匠心传承
在领略了杨家埠木板年画的历史韵味与艺术精髓后,实践团队的成员们心生一股强烈的探索欲与求知欲,渴望能亲手触摸这份穿越时空而来的文化瑰宝。于是,团队决定迈出从理论到实践的关键一步,从静态的观赏转向动态的参与,亲身融入年画制作的每一个环节,以期望更全面地理解并传承这份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调研团队深入年画工坊,亲眼见证了从选材、雕刻、印刷到上色的每一个精细环节。匠人们手持古老工具,手法娴熟、专业。这次近距离的观察,团队成员深刻体会到了传统技艺的精湛,切身体会到何为匠人精神。
图3 团队成员观摩年画制作
倾听大师故事,展望年画未来
在深入探索杨家埠木版年画制作工艺的实践过程中,实践团队与多位非遗传承人进行了面对面的交流。面对现代科技的冲击、市场需求的变化以及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兴趣的减弱等困境,非遗传承人们或是深钻传统木版年画雕刻技艺,或是探索契合时代的内容创新,致力于保护和传承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非遗传承之路并不平坦,但传承人们用行动诠释着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尊重,为杨家埠木版年画的未来发展点亮了希望之灯。
拜访国家级传承人杨乃东老师,实践团队深刻感受到了传承人们面对困境时的坚韧与执着。杨老师讲述了自己多年来的传承经历,以及面对如今年画发展局面的见解。杨老师感慨道,制作过程中的孤独与寂寞,是每一位匠人必须面对的考验,“但只有耐得住寂寞,才能迎来艺术的繁华”。同时,他也鼓励团队成员们要积极参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工作,为非遗文化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图4 团队成员与杨乃东老师进行座谈
在杨乃东老师的深情讲述下,实践团队对传承人的责任与坚守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随后,带着这份感悟与启迪,团队满怀期待地拜访另一位传承人——杨志滨老师的工作室,准备进一步探讨如何在尊重传统的基础上,实现杨家埠木版年画的多元化创新。杨志滨老师指出,不同历史时期的传承人或创作者都应在尊重与深刻理解传统精髓的基础上,进行各具特色的改良与创新。这种创新不仅是对传统的延续和发展,更是为传统文化注入新的生命力的有效途径。通过杨老师的分享,实践团队对杨家埠木版年画的未来发展路径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和思考。
图5 团队成员与杨志滨老师交流
探索文化传承,共绘振兴蓝图
在杨志滨老师的深刻见解引领下,实践团队对杨家埠木版年画的创新之路有了更全面的理解和领悟。他们意识到,传统与现代的交融,不仅能够让古老的艺术形式焕发新生,更能在当代社会中找到其独特的价值定位。带着憧憬与领悟,实践团队随后与潍坊市寒亭区文旅局工作人员展开了深入的对话。据工作人员介绍,当地政府目前正在将年画与乡村旅游、文化创意产业深度融合,打造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文化旅游项目,吸引更多游客前来体验。
图6 团队成员与文旅局工作人员合影留念
此次调研不仅让团队成员亲身体验了杨家埠木版年画的独特魅力与深厚文化底蕴,更激发了队员们对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深刻思考:文化遗产是民族记忆的载体,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文化传承不仅仅是简单的模仿与复制,更需要我们在尊重传统的基础上,勇于探索、敢于创新,让古老的艺术形式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作者:陈冠雨 李浩侠)